生平: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市。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后来当他回忆同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几十年以后,当他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鼻子太大)而极度自卑,借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进入大学后读到
A.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
他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他学习法律。起初他满足他们的愿望于
1926
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专修法律。但仅仅两个星期,他就断定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法律上,感觉自己不适合当律师而广泛地另选择各种喜欢的学科。三个学期之后,他转往康奈尔大学。他的心理学导论课的教师是
W.冯特的学生 - 构造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E.铁钦纳,但他很快厌倦了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分析和铁钦纳的枯燥乏味。不久又返回纽约市立学院。1928
年,马斯洛不顾父母的反对和他的表妹,也是高中同学贝莎(Bertha
Goodman)结婚,他们有两个女儿。马斯洛宣称,他真正的生命是从结婚和转学威斯康星大学时开始的,那时马斯洛 20 岁,贝莎 19
岁。婚后,马斯洛和贝莎迁往威斯康星州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他的学业,这也是他真正进入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马斯洛发现了行为主义并为之欣喜若狂,不久即师从当时行为主义代表之一
C.赫尔研究动物学习行为。然而,随着他日益增多地研读格式塔心理学和
S.弗洛伊德心理学,马斯洛对行为主义的热情渐渐减退。当年轻的马斯洛夫妇有了自己的家庭后,马斯洛又有了个重要的发现。他写道:“我们的第一个婴孩改变了我的心理学生涯,他使我从前为之如痴如醉的行为主义显得十分愚蠢,我对这种学说再也无法忍受。它不是能成立的。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人的身上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如果适当地运用它们,人的生活就会变得象幻想中的天堂一样美好。”
马斯洛于193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34
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威斯康星大学,他选修了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以研究罗猴和依恋行为知名的
H.哈洛的研究实习课,并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后来又成了他的第一个博士生。期间另一位*格式塔心理学家
M.魏特海默也曾任马斯洛的老师。至此,他渐渐对猿猴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1932
年 2 月至 1933 年 5 月,马斯洛每天花数小时,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不同种类的 35
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并做详细的笔记。并完成了题为《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的博士论文,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在某种意义上,他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力之上的初步理论,用来解释*动物中的许多社会行为。由于他的论文非常出色,他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E.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给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奖学金,并邀请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的课题研究。1935
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直到 1937
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
在布鲁克林学院期间影响马斯洛心理学思想转变的原因有四:
1、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后,他观察婴儿行为的奇妙现象,使他领悟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企图借动物研究结果推论解释人类行为的做法,根本不切实际。因此他曾对人说:“我敢说,凡是亲身养育过小孩的人,绝不会相信行为主义!”
2、受现象论中所强调的立即和直接经验观念的影响。
3、受存在主义哲学家所强调的个人存在和自由意志观念的影响。
4、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中整体论理念的影响。马斯洛在布鲁克林任教期间,正是德国纳粹迫害学术思想时期,很多欧洲*心理学家避难美国,他亦因而得识格式塔心理学家魏特海默、W.柯勒和考夫卡及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K.霍妮、阿德勒及 E.弗洛姆等人。这些人的思想都对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产生了影响。
1951 年马斯洛应马萨诸塞州新成立的布兰代斯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系主任和心理学教授,1954 年他*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惟以当时行为主义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视,连他的文章都无法在心理学刊物上发表。直到 1961
年结合志同道合者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期刊》,第二年正式成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后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第 32
分会。至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才获得一席之地,也因此使他在 1967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9
年退休后赴加州,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Laughlin)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1970 年 8
月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并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议。1971
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两件事标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美国及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遗憾的是,马斯洛本人未能亲眼看到他多年为此事尽瘁所获致的成果。
马斯洛的主张虽未完全取代行为主义,但他所强调的心理学应研究人性整体的思想,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言之,马斯洛心理学思想*贡献,有以下几点: 1.人本心理学方法论
马斯洛所推动和发展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批判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他反对在心理学研究中把人当作动物和机器和盲目照搬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机械主义心理学方法论,倡导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以“整体动力论”消除还原主义的弊端,消解科学与价值的矛盾,使心理学成为“价值科学”,提倡性善论和对健康人格的研究,重视人的潜能、自由、责任和尊严,强调人性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建立起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
2.人性本质观
对人性本质的看法,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显示了以下四个论点:
对心身关系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心身合一的一元论观点,此观点显示在其需求层次论,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的发展是采连续观。
性与教养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人性本善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天赋善根是其一生发展的内在潜力。
对知识来源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综合观点,他认为理性主义所讲的先天理性、经验主义所讲的后天经验及现象论所指直觉,全都是知识的来源,而直觉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非决定论的看法,不但反对物质决定论,而且也反对精神决定论。因此他强调个人的行为决定于他自己,决定于他自己的需求和自由意志,此点正显示马斯洛思想的“人本”特征。
3.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主要载于他
1954
年出版的《动机与个性》一书。惟他所指“动机”一词,并非如一般所持“动机是促发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说法;他所说的动机,是指人性本质中的善根。动机像一棵大树的种子,在长成大树之前,种子之内已蕴藏了将来成长为一棵大树的一切内在潜力。人类的动机也就是个人出生后一生成长发展的内在潜力。因此,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亦即其人格发展理论。马斯洛在该书中,将动机视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故而称为需求层次论(need
- hierarchy theory)。1954 年他在书中将动机分为 5 层:生理需求(ps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与归属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 -
actulization needs)。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的需求;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
3).归属与爱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
4).自尊需求(self -
esteem needs),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self -
actualization
needs),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解释,各种需求层次之间存在有以下的关系和特点:
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意外。例如:创造性的人的创造驱力;比任何其它需要都更为强烈,也有些人的价值观和理想是如此强烈。以致宁愿死也不放弃他们。高层次的需求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就像生物的进化一样;需求的层次愈高,其完全存在的可能性较低,这种需求容易消失,同时相伴的酬赏延迟也较没关系;生活在高需求层次的人意味着其物质性的事物较充分,较长寿,较少生病,睡得较好,胃口较佳;高层次的需求强度较弱;高层次需求得来的满足是较为主观的,如非常幸福,心情十分平稳,内在生活非常富裕等;当个人的环境(经济、教育等环境)较好时,个人较易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当个人满足其高层次需求之后,个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实现的目标。
4.自我实现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就是人性本质的*目的,也就是个人潜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据马斯洛估计,人群中能够自我实现者不过十分之一,原因是个人条件之外,难免受环境因素的限制。他选出美国名人中杰佛逊、林肯、爱因斯坦等人,认为他们都是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分析发现这些人的人格特质有几点相同:有良好的现实知觉;能正视自己、别人和自然;他们活动和反应是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能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看法;有独立自主性,不受环境和文化的支配;能认识人类;和为数不多的人发生深厚的友谊;有与众不同的鉴赏力和审美观;具有民主的价值观;有一种哲理性、*意的幽默感;具有创造力;有较多的高峰体验;有高度的社会兴趣,但不墨守成规。在这些特征中,马斯洛特别强调顶峰体验的概念。顶峰体验(peak
experience)指自我实现者在人生历程中曾有过体验到欣喜感、完美感及幸福感的经验。顶峰体验多在人生领悟、至爱授受、苦尽甘来或*悟道等情境下产生,是人生难得的经验,只有实际经历过的人才会有此体验。高峰体验是人类的共同感受,每个正常人都可能在生活中得到这种体验。自我实现者的高峰体验频率较高且程度较深。
5.超个人心理学
由于不满足于人本主义只关注个体自我及其实现,再加上受到东方智慧的影响,马斯洛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经常和苏蒂奇等其他人本心理学家讨论超越人本的问题。他们开始酝酿关于这一新领域的心理学,即“第四势力”或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马斯洛认为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它超出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马斯洛修正和拓展了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特别是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等。超个人心理学自诞生之后,在西方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斯洛(1908~1970),早年醉心于行为主义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曾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心理学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马斯洛力图证明人类有能力完成比战争和仇恨更美好的东西,于是他决心贡献毕生精力去寻找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遍理论。他接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使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更加丰富和清晰,他也因此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马斯洛是美国*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
他是智商高达194的天才,伟大的先知。 他没有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却融合在其心理学理论中。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状态。
创造美和欣赏美,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审美需要源于人的内在冲动,审美活动因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必要途径。审美活动的形象性、无直接功利性、超时空性、主客体交融性,使之对完美人格的创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审美与完美的紧密关系,使美具有真的、善的和内容丰富的性质。这样,通过审美活动,包含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人格形成了,审美活动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
高峰体验,是审美活动的*境界,完美人格的典型状态。高峰体验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以外的知觉印象的寻求获得,只要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知觉印象的活动,都可能带来高峰体验,如爱的体验、神秘的体验、创造的体验等等。高峰体验中主客体合一,既无我,也无他人或他物;对于对象的体验被幻化为整个世界;同时意义和价值被返回给审美主体;主体的情绪是完美和狂喜,主体在这时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发挥全部智能。
马斯洛认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主张完美人性的可以实现性,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美学,但他离开社会实践谈审美体验、审美活动,有抽象、片面之嫌。马斯洛心理学特别是他晚年的著作为超个人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关于自我实现的人以及超越者的人格特征的研究促进了心理学对意识状态的经验研究。他晚年修订了的需要层次模型是当代超个人发展理论的先导。马斯洛将这种需要层次理论应用到工商管理、*、哲学和政治等领域,为后来超个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开辟了道路。
最后是方法论的建设。马斯洛曾提出,传统的科学方法不足以解决人类心理的复杂问题,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70年代末已出现一种以科学方法论加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尝试,代表人物是里奇克,他认为人本主义重新把目的论引进心理学是以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但必须以辩证方法和严密逻辑增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科学性才能完成这一转变。
主要著作:
《动机和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
《科学心理学》(1967)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
马斯洛(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 他的动机理论又称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他相信,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越是成熟的人越富有创作的能力,邪恶和神经症是环境造成的
马斯洛的*论文《人类动机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最早发表于1943年的《心理学评论》。其它主要著作有《动机和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等。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贡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不足: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英雄、爱国者、无私的人”。
文件不存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世界杯淘汰赛,以及世界杯淘汰赛对阵规则的知识点,希...
世界杯金球奖和金靴奖文章列表:1、世界杯金球奖和金靴奖的奖杯是用金...
2017年欧洲杯赛程赛果文章列表:1、2020年欧洲杯赛程赛果2...
足球比赛的加时赛有多种规则,看采纳哪一种。国际通行的加时赛规则也经历...
足球励志句子唯美简短1、足球超越了国界,梦想展开了翅膀。...